冬去春来,新年肇始。由雪国迈入花圃,堪称一大时令转换。冬雪与春花,通常只在岁尾岁首偶一相逢。古代诗词作者各逞巧思,笔补造化,生发出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组合方式。
见冬雪而念春花
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边地苦寒,八月已然入冬,风雪交加。而真正的梨花,据说“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则要七个月后方才绽放。岑参跳过大半年时光,把雪片同梨花捏合起来。
南朝吴均的“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初唐骆宾王的“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等,比岑参更早;晚于岑参的韩愈,也写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然而,将雪具体拟作梨花,为岑参首创。
更重要的是,岑参描摹一夜之间积雪覆枝,无数棵树仿佛挂满无数梨花,视野开阔,气度恢宏,一举扭转了春花给人的柔美印象,力量压倒诸篇。
岑参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家。开元、天宝年间,这类诗一时风行,“成为一个新的流派”。众多名家之中,岑参善于发掘奇特壮美的景象,给予出人意料的描写。有人甚至提出,嘉州(岑参官至嘉州刺史)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诗风,存在多方面原因。比如,他天生好奇心旺盛,喜欢罕见事物,喜欢尝试,喜欢冒险。用杜甫的话来概括,“岑参兄弟皆好奇”,看来像是家族遗传。
岑参一生,两赴西域担任幕僚。天宝八载冬至十载夏,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麾下;天宝十三载夏,又入封常清军中;次年十一月,封常清奉诏返朝,他仍留西域。岑参两度西出阳关,心境迥异。
前一回面对陌生环境,犹疑在所难免,对久住的长安也眷恋不舍。途中七绝《逢入京使》说:“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动身未几,竟已思念京城,潸然泪下。抵达高仙芝幕府,又需一段时间适应。纵览边塞风光的余裕,实在不太充足。
后一回则不然,心态积极多了。上任路经今甘肃武威,岑参撰《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封常清那里故友云集,让他心向往之。何况从军还能提供仕途机遇,愈发令其踌躇满志。
这便点出了边塞对于初唐、盛唐文士的意义了。唐人求取功名,主要通过三种方法:一是科举,二是举荐,三是入幕。岑参在天宝三载进士及第,次年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但从正九品以下的小官做起,面前是一条漫漫长路。“安史之乱”前,唐朝内部相对平静,军功集中于边关,因而出塞从军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岑参“岂能贫贱相看老”那句壮语,就是这一背景的产物。他对边塞壮丽风景的敏锐感知,处处流露一股豪情胜慨,缘故亦在于此。他的绝大多数边塞诗,也正创作于这段时期。
见春花而念冬雪
北宋王安石《北陂杏花》咏:“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是他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所作。春日里杏花繁茂,妖娆动人,王安石预想它们的归宿,却是感慨万千。杏花开在北面池边,而非南面路旁,他扣住此点发挥,托物以言志。
倘若认真计较,杏树即便植于南侧,落花之际也必有纷如飘雪的时刻,与北侧何异?所以,植于北陂,优势并不在花落似雪,而在于有一方池塘。杏花谢时,得以落向水面,免受南陌车马踩踏。然而,诗的道理毕竟不完全同于现实。花瓣浮在池面,美感大打折扣;换了春风吹雪,则不仅飘逸绝尘,且“春”字与“雪”字形成张力,又使诗句弹性十足。
王安石毕竟是诗中大家,造境遣字精准至极。至于把杏花比作白雪,象征诗人品格之高洁,更是不言而喻。
南陌碾尘,与其说是要规避的,毋宁说是正经历的。表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