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 《老子》中藏着反“卷”指南?在焦虑时代,解码穿越千年的治愈力

2025年07月13日

  经典的一个魅力在于其“未完成性”——每个时代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回应。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典籍中,一部仅五千言的《老子》,跨越时空界限,成为全球译介最多的中国文本,其魅力为何经久不衰?当“内卷”成为时代热词、现代人深陷焦虑困境时,这部古老经典又蕴藏着怎样的治愈力量?

  为此,本报记者特专访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永晶,与他一同解读重读《老子》的当代意义,聆听经典在新时代的回响。


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


  上观新闻:您在东京大学读书期间才第一次接触《老子》,这种“异域反观”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李永晶(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我在读书的时候,并不流行阅读传统典籍,很多人甚至“谈之色变”,仿佛聊孔孟老庄,就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反而有很多外国人对这些文本很熟悉,甚至信手拈来。在东京大学读博士期间,我不时地发现一些日本老师会用中国传统经典中的句子为课程做开场白或做总结,这让我觉得很新奇。

  人往往在身处异域时,才会更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来处,因为你获得了一个将自己客观化的文化环境。于是,我们留学生组织了“赤门读书会”,大家一起阅读传统典籍,从《诗经》开始一路读到《老子》,先后读了二十余部吧。

  上观新闻:您第一次阅读《老子》时的感觉如何?

  李永晶:因为我的本科专业为理科,古典知识几乎空白,所以最初阅读纯属“扫盲”。读书会的成员来自文学部、经济学部、农学部、工学部等不同的学科,大都对古典文本缺乏系统认知。所以,我们采用了自由讨论的形式,每人轮流朗读一个段落,然后结合不同版本注释进行学习。

  《老子》算是最难读的传统文本之一吧。初读时感觉因概念抽象而似懂非懂,后来才逐渐意识到,当时的理解障碍主要源于三方面:文本本身的高度隐喻性、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以及人生阅历的局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老子思想的真谛需在生活中经历一番“捶打”后才能领悟。而且,与西方哲学侧重认知不同,中国古典更强调“实修”——通过诸如调息、冥想、格物致知等实践行动来逐渐修正认知,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上观新闻:所以对大多数读者而言,阅读《老子》都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

  李永晶:的确。我们和老子之间不仅横亘着两千多年的“时差”,也有着看待、理解事物的“视差”。自19世纪下半叶起,中国遭遇了由外到内的强烈冲击,以至于形成了某种“心灵创伤”。在这之后,我们经历了百年以上的拥抱“现代”的过程,与此相伴的就是“走出传统”。我们与曾经的精神世界渐行渐远。

  于是,在面对传统经典文本时,我们当代人就难免会有“距离感”;再加上《老子》表达上的模糊性和意图指向的多元性,常常会在读者面前筑起一道无形的门槛。

  上观新闻:那么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不是可以先不读了?

  李永晶:并非如此。有一句话可以送给大家,叫“浅者识其浅,深者识其深”。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老子》所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这并没有高下之分,相反,你能读懂的地方可能恰好就是与当下生命经验最契合的部分。年轻的读者可先体会与自身经验最相关的层面,然后随着阅历增长再深入体悟其中包含的世界观和宇宙论。

  另外,以往传统注释对《老子》的解读多局限于伦理或政治层面,如今我们可以尝试结合西方哲学(如康德、叔本华)与自然科学(如进化论、天文学)来理解《老子》。通过融会贯通的方式,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知识体系、借助不同的人生实践与思考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老子智慧八十一讲》李永晶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超越时代的“工具包”


  上观新闻:很有趣的一点是,尽管阅读《老子》的难度不小,但它依然非常受欢迎,甚至在全世界都备受欢迎,这是为什么?

  李永晶:据一些学者统计,《老子》目前在全世界已经被翻译为近百种语言,有两千多个版本,单英译本就有六百多种。我认为它受欢迎的原因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从工具性的层面看,在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它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智慧。二是从文本内核上看,我认为《老子》中所呈现的思维方式本身并不受国别、文字、文化所影响。打个比方说,《老子》就像一个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只需要安装一个“外语包”,马上就能在不同国家、被不同的人所使用。

  上观新闻:不少外国思想家都有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老子》的评述,他们阅读或理解《老子》的视角会有何不同?

  李永晶:外国的思想家们在通过《老子》文本而真切地思考他们面临的真实问题时,自然会得出与我们不同的解释。举个例子,叔本华在解释生死问题时,曾引述《老子》中的一则说法:“所有人只渴望从死亡中解脱,但他们并不懂得从生命中解脱。”这其实是对《老子》第五十章中“出生入死”一语做的转译,非常新鲜。因此,某种程度上,阅读西方哲学能帮助我们理解《老子》。

  海德格尔是另外一种典型,他的一些哲学思想明显受到了《老子》的影响,晚年却拒绝承认这一点。再往前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法国的“重农学派”等理论的学者,都有类似的特征。但不管怎样,《老子》在那些深刻的思想家那里得到了响应,足以证明老子思想有着伟大的属性。

  上观新闻:那进一步说,为什么有些外国的思想家也能将《老子》理解得非常深刻?

  李永晶:这首先得益于老子思想的“普适性”,这就是一种伟大的属性。我曾经把《老子》的普适性比作数学公式,类似于“1+1=2”这样的公理,或者说是人们的普遍约定。如果说我们在讨论古埃及、古印度文明时,很难抛去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那么《老子》所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内核恰恰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可以超越具体事件的境界,因而既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又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灵活使用。

  另外,《老子》还可看作一种超越地域与时代的哲学“工具包”,它位于各种解释世界的理论的底层,有着为我们提供深层框架和原理的潜在能力。比如,老子的宇宙模型既包括了达尔文式的自然演化,还包括了宇宙作为复杂体系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自足的宇宙体系且并未被现代科学所“解构”。所以,有一些大科学家特别推崇《老子》。

  顺便要说的是,老子思想正因有这种普遍属性,才能“穿越时空”而对当下人们的生活、心灵有所观照。别看《老子》只有区区的五千言,这“五千言”其实就像一个文明的“压缩包”,正因为它极其抽象、极其简练,才能直抵中华文明的内核。

  上观新闻:您所说的“文明的内核”是指什么呢?

  李永晶:能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文化系统只有寥寥几种,必须包含三部分核心内容。一是宇宙论,以解释宇宙的诞生与构成;二是生命观,以论证生命的来处;三是心灵理论,以解决在宇宙之中生命应该如何安置的问题。老子的思想就是这样一整套认知体系,它构建起了一个既完整宏大,又具有极强可阐释性的思维的底层结构。我们经常听到的诸如“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都具有这样的整套文明内核。


读《老子》像看风景


  上观新闻:近半个世纪来,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老子》的版本也不断增加。您如何看待各个版本之间的区别?

  李永晶:提到《老子》的版本,除了几种传世本外,最重要的就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以及在湖北荆门郭家庄出土的竹简郭店本。

  在我看来,除了个别章句,传世本《老子》的价值高于帛书本和郭店本,因为它们包含了各个时代思想家的不断注释和阐述。传世本凝聚了后世的伟大心灵与智慧的结晶,这使得老子的思想与文本一直保持着生命力和时代性。

  换言之,人们经由传世本创造了异常丰富的老子解释,这种认识的积累不亚于原创。其实,经典的一个魅力在于其“未完成性”——每个时代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回应。“温故而知新”,我们正是通过不断重温过去的典籍而获得了对生命、对生活的新认识。所以,比起辨析《老子》各版本的短长,如何继续“完成”《老子》才是我们多数人的任务。

  上观新闻:您提到《老子》文本有着“高深莫测的属性”,那如果选出《老子》中的一个最核心概念,您认为是什么?

  李永晶:我认为依然是“无为”。

  上观新闻:今天的我们该怎样理解“无为”呢?它与当下流行的诸如“内卷”“躺平”等说法是否存在关联?

  李永晶:在我看来,“无为”并不是简单到什么都不做;相反,它恰恰需要无数的“作为”,甚至要先有一番惊天动地的大功夫。“无为”是一种大智慧,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才能获得。

  从“内卷”这个词的意涵来说,它本质上是在批评、拒绝一种无效的行动。但当我们的行动符合了自己的生命意志,那么行动的性质就变了,就不再是无效的了;我们的每一次行动都有了意义,就不存在“卷”了。

  或者说,当我们的行动不符合生命利益时,选择放弃行动更是一种不得了的“作为”。这不能称之为“躺平”;相反,这是一种包含了思考与辨析的积极选择,背后有着对自身行动与意志的深度反思与积极表达。

  上观新闻:在信息爆炸与社会生活“原子化”日益加剧的当代,或许这就是很多年轻人开始重新捧起《老子》的原因吧。

  李永晶:不错,正是如此!事实上,华夏心灵世界经受过数次挑战,西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就是一次很大的冲击。而现在,我们正处在华夏世界第三个千年的开端,现代性的冲击余波未绝,我们只有直面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所建构的世界,重访华夏世界的心灵原乡,找到中华文明源头的那汪活水,取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瓢,才能回应心灵深处的困惑与需求。

  上观新闻:您所说的“华夏世界的心灵原乡”又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

  李永晶:我们常说,《老子》是一本可以穿越时空的典籍。通常人们会觉得这是指老子“穿越”到现代与我们相见,来解决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还有一个相反的“穿越”过程:当我们自己溯流而上,来到了华夏文明发端处的时候,在澄澈、明净的思想源头,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华夏文明的心灵原乡。

  我在给学生们上课时常打这样一个比方:读《老子》可以像看风景。当我们走到大自然当中时,我们不会认为自然是一张考卷,需要我们填写辨认每一种昆虫的名属,或记住每一株植物的功效、记住构成它们的化学分子式。这时候,不会有人因此说你读不懂大自然。你只需用你的心灵去观察大自然的美妙、感叹大自然的奇妙即可。你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阅读原文


记者解放日报 肖雅文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阅读:

解放日报 | 经典的魅力在于“未完成”